零售业掀起自有品牌之争(2)
关键词:零售业,掀起,自有品牌,竞争,顾客
拥有卖场门店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华润万家,虽然零售业绩和市场规模两个指标一直遥遥领先,但是其PB商品业务的发展却千回百转、始终没有完全步入正常化的轨道。无独有偶,发展了13年、年销售总额已达168亿元规模,位居广东省零售业排名第二的新一佳,在PB业务发展方面同样道路曲折、难有建树。相比之下,同样来自深圳的人人乐却在PB业务方面未雨绸缪、勇于尝试。
  药房和便利店,自有品牌表现欠佳

  从2003年开始,伴随着零售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零售连锁模式的兴起,PB业务开始被国内的连锁药房和连锁便利店所关注和探究。

  在连锁药房的PB业务发展方面,目前在国内以2667家连锁药房而排名第一的海王星辰可以说是行业内最早的践行者。

  2004年年底,随着医药行业零售连锁的高速发展,以及全国性或大区域化的大型主流连锁药店的逐步形成,连锁药店受到盈利模式的驱使,都开始将连锁药店盈利模式的寻找关注到贴牌产品和OEM产品上。在这其中,海王星辰最初先推出了约二十多个PB产品,商品销售比例不足1%,但从2005年10月份开始围绕着PB业务工作突然加速,实行联合采购,同时筛选合作厂家,力推其PB产品,之后海王星辰PB产品开始大量上架,到了2006年年初,自有品牌数达到了惊人的1000多种,从而直接导致了轰动一时的NB产品“下架门”事件。

  国内连锁药店的毛利率平均一般在20%到30%。而一些NB药品和PB药品在毛利上却相差到一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越来越多的诸如老百姓、金象、一致、金康、怡康等连锁药房,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大自有品牌的建设。但由于消费者对于PB药品的认知程度较高,海王星辰在单品种自有品牌药品利润大增的同时,整体销售量却在下滑,而药品采购却需要大量现金,继而出现了现金流危机。

  面对海王星辰在PB领域的“晕车”效应,国内很多连锁药房有开始紧急调整策略,纷纷放缓了开展PB药品业务推进的时间表。

  所以,2006年又被称为国内连锁药房在PB业务领域的分水岭。

  多年以后,业界普遍认为造成海王星辰当时资金链吃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海王星辰对于PB业务的过激孵化,因为在海王星辰出现现金流危机时,其PB药品已经占到店内销售额总量的40%,虽然利润同比增加了近5倍,但每月的销售总量却以15%的幅度在直线下滑。

  回首过去的两年间,虽然PB药品在连锁药房的业务开展正在被广泛尝试,但是今天普遍都将连锁药房内的PB药品比例控制在3%至5%的水平,这也许因为当年海王星辰力推PB药品的举动让众人噤若寒蝉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