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聚网郑昀:技术人员转型先要开始观察用户(3)
关键词:玩聚网,郑昀,技术人员,转型,产品经理
8月28日下午16时,玩聚网CEO郑昀做客腾讯科技《新产品经理》系列访谈,就Friendfeed模式在中国的摸索、新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中的摸索,与技术人员转型产品经理的摸索,和网友进行交流。

    主持人:像我们刚开始聊的那样,虽然大家说你们是最像Friendfeed这个网站,但我们也注意到国内说要模仿Friendfeed的网站或者公司非常非常少,你们现在应该算是第一个前行者了,团队在内部探讨的时候往往会探讨哪些问题呢?

    郑昀:我们探讨的时候,主要就是说哪个领域,数据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去挖掘,更多的去看这个领域中人们有哪些需求,主要是这两个东西。我一般会在Friendfeed或者Twitter上去订制一些关键词,比如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一个什么什么东西,看大家在上面都在谈什么,他在需要什么东西,涉及不涉及到我们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有的话,再和国外一些产品画出一个脑图出来,看中间有什么可以互补的东西,做出一个新产品。

    主持人:现在会有感觉,或者说迹象,玩聚网在中国本土探索出来的模式,哪些点有可能是未来会慢慢扩大的需求点吗?

    郑昀:如果说社会化媒体继续良好发展的话,基于社会化媒体上面的数据聚合和智能过滤,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大的方向,就是针对这些数据进行检测,进行合并、过滤,这个机会可能非常大。

    主持人:刚才也谈到,郑昀之前是做无线产品,后来转到互联网领域做这样一个产品,你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你的思维模式和之前相比是一个怎样的对比?

    郑昀:当时做的时候我们都是技术出身的,大家都是技术人员,认为技术可以解决很多事情。所以最开始做的时候野心也比较大,就是能够把新闻、论坛和博客全部打通,然后串起来做。就像前几期酷讯张海军说的一样,别人做不好的东西我们可能也很难做好,做着做着就会发现中间会有很多困难,包括国外模式并不适应本土,中国这些,尤其是当时博客的数据并不是更新很快速,并不是海量数据,并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一个新闻出来以后可能讨论的人非常少,慢慢慢慢的才会有人讨论。有很多弱点。导致做的时候,慢慢慢慢发现机器智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有时候会大踏步往回退,一步一步退到现在,就是不断探索,机器智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到底通过哪些方式去做,就是不断去琢磨这些事情。相比最开始而言,可能更实际一些,对技术方面的信仰稍微减弱了一些,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主持人:郑昀讲到说,对于技术的信仰,一开始是前进到了什么地步,退到了今天这样的状态?

    郑昀:最开始的时候有点像谷歌一样,就是通过算法对全网,比如说每天更新几百万数据、文章进行跟踪,进行大规模的海量计算,算出今天的热点是什么,希望做到基本上是实时更新的,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在中国很难,确实很难做。因为当时没有社会化媒体这些东西,当时人们之间的交互数据很少,还并不是很多,即使在论坛里面,无非就是点击量、评论数,用来计算的维度还是很少。所以往后退就是把人工的力量加进来了了,用人工先进行审核,先确定一些优质的信息源。第三步,有了社会化之后,数据加多了,更多了,人们在网上快速的推荐、分享等很多行为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觉得可以把这个群众性的智慧引进来作为一个主要的参考。然后把原来的语义技术进行补充,跟它进行混合计算,相当于退了三步。

    主持人:这个时候其实就会很有意思了,你所谈到的第一点是,会认为那个时候的信息源、数据量不够,但那个时候你全网用这个技术去抓取的时候,一天更新数据量是多少?你还记不记得一些数据?

    郑昀:大致是几十万篇文章。每次你算的时候要几十万篇文章一块算。

    主持人:这个量还不够吗?

    郑昀:当时的机器,主要算语义之间的关联,那么很难知道一篇文章到底好看不好看,这个是很难算出来的,需要找不同的维度去证明这篇文章好看。按谷歌的做法来说,我就应该算这个博客或者这个论坛的作者,他在这个社区里面的地位是什么,给他一些权重,或者算出一个权威值,要这么算。但在中国可能有时候这么做也是不太好做,算出来也会有失真。后来就有了社会化媒体之后,这样的话可以有很多连接指向这个博客作者,比如你这篇文章要是真好的话,会在非常快速的时间之内,跟时间有关系,多短时间之内有多少人推荐你这篇文章,或者提及你这篇连接,证明你这篇文章确实值得阅读。最开始用语义的方式去算的话很难能看出来文章好不好,只能是把一堆文章算到一块来证明一个热点,但是质量无法保证。

    主持人:但你随后说,加入了人工的审核机制人为地协助机器的算法,比如这个人的权重是值得信赖的,这个工作做了多长时间?

    郑昀:这个也不多,一周时间就差不多,相当于从这些大量的博客中间挑一些权威的信息源进行标注,就是手工打分。

    主持人:这应该是2007年下半年的工作?

    郑昀:07年做的,大概是07年中旬做的。

    主持人:05、06年的时候SNS这个词不断地被翻滚,到07年的时候虽然不像今天的校内、开心这么火,但大量的SNS那时候还是存在的,这种社会化程度也不足以支撑吗?

    郑昀:但他们的数据都是不能被分发的,没有API,有多少人参与了转贴,这些行为具体找出来,这个很难做。

    主持人:他们是一种伪社会化媒体,伪2.0吗?

    郑昀:对,数据都是封闭的,很难拿到出来。

    主持人:团队遇到这些问题,往后退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人动摇,退出去?

    郑昀:我们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还是想可以在一起垂直领域做一做,当时做的主要是面向于新闻或者博客,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其他垂直领域做一做,看看能不能走的通这条路,所以就转去做股票等方面。就是试能不能把这些模式复制到别的领域去。

    主持人:在新闻这个领域,或者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可能试的情况就像你所说的,大量所谓的SNS并没有开通。你尝试的其他领域有什么感受呢?

    郑昀:其他领域,比如像股票,都会存在大致同样的情况,就是说这个数据并不太好,可供计算的数据并不太好,用来证明某个言论值得被重视的程度,参照物很少。在美国,比如有一些对酒店进行点评,他们用户都会很认真的打分、写评价,但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随意写的,或者是依据情绪写的,没有打分,没有可参考的数据,也是面临类似的问题。只能是摸索着往前去尝试。有时候我们在不断的试错,看它的可行度有多少,分布在哪些网站,能不能分析出让我们感到满意的结果出来,至于到底满足什么需求、有什么应用,我们其实没有限制。就是在不断的参考国内外的这些模式,然后看到我们自己手中拿到的数据去做尝试。

    主持人:从2007年到2009年,算法有一些更新、刷新吗?

    郑昀:有一些。当初可能只是从语义,或者说连接等某些角度开始,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复杂,我们拿到所有数据互相交叉进行验证,可能算法稍微复杂一些,但思路差不多。

    主持人:前面的试错,在摸索其他行业过程当中也没有被浪费掉。

    郑昀:对,这些东西对技术来说都是积累,也是在不断的找感觉。

    主持人:但是你在做产品和找感觉的过程当中,我还是会比较好奇这点,碰到这么多挫折或者碰到这么多试一个不行,试一个不行,你们会怎么样互相打气,怎么坚持下来继续做这个?

    郑昀:对,会继续往下做,觉得这个事情非常有意思。而且在国内来说,我们做还确实没有太多人跟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所以觉得这事我们可以探讨下去,找出一些路出来。毕竟我们是作为在语义和社会化结合上面,尤其数据挖掘上面我们做的还算是国内比较好的。所以可以沿着这个模式走下去,觉得很有意思。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技术到经理转变过程中的一些内容,你从技术转到产品经理之后,自己会不会觉得既然碰到了这些壁或者有这些试错经历,从技术思维到产品思维,应该有哪些需要转变的,或者是自己需要弥补的?

    郑昀:最开始做的时候肯定都是技术的出发点,就是我现在拥有什么能力,我可以怎么去造出来一个需求出来,或者造出来一个产品,最开始一般想法都是这样。我通过观察别人的需求,比如在互联网这个圈子里,社区里面,或者说论坛里面去看别人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感觉一下这些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如果我要满足的话我怎么去做,然后看有没有相应的数据去计算,怎么能够让这些需求更好的满足。大致是这么一个转变。最开始是我手中有这些锤子,我怎么去找钉子,后来是先观察别人,都提出过哪些具体需求,而这些需求又跟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是怎么做的。就是这些观察。
主持人:但今天这个过程和过去又不同了,比如说海外的参照系,五千万美元很高的价格被卖掉了,很多人会说,Friendfeed的模式或者是玩聚网的模式会不会被挖掘出应有的价值来。今天再看玩聚网的时候,既然它能够被大的企业并购,玩聚网未来怎么走出自己新的路来呢,这个新的思考有吗?

   郑昀:我们一直在观察美国那边的这个模式,从几年前一直感觉就是,那边有一个模式,可能跟我们有点像的模式,我们中间探索过其中一些模式,那边拿到了多少美金的风投,或者是被谁买了,看着很高兴的消息,但实际到中国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在中国走不通的一些路,所以慢慢地对这些消息接受了之后就觉得很平淡,没有太多的想法,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只不过是说借鉴你中间某个产品的思路,吸取过来。至于你被谁收购可能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今天郑昀很开放地跟我们分享说这个产品在摸索和个人在摸索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想进入最后一个小问题来结束这场访谈。我想问一下郑昀,你自己在摸索这两年的玩聚网的过程当中,对于你自己来说,或者对于即将跟你一样去摸索的朋友来说,你会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忠告?

   郑昀:如果刚开始准备做自己的事情,摸索自己的道路的时候,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情。比如谁谁谁被收购了,或者说谁拿了什么风投,即使是和你类似方向的,可能未必和你有关系。你只需要把自己能找到的这个需求去满足好就够了,走自己的路,不要因为别人外在的一些行为影响你自己本身做事的方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你解除了一些风投,或者说接触了一些投资者,也不要轻易因为他们的观点而影响自己,保持好你自己的方向,如果说你认准了方向,那么就坚持走下去。就像张海军说的一样,别人做不好的东西你可能也很难能够满足它,而且你可能找到的一些需求,你认为市场没有满足,但实际当你做着做着发现其实已经很好的满足了,或者说你这个需求其实是小众需求。所以说你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要受其他投资者、风投或者说美国这些新闻干扰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

   主持人: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样感受这些话,但我听到这些的时候确实是很有感触。其他CEO可能是意气风发,或者是正在一片康庄大道上走,但今天Friendfeed的模式,本身也是一个被认为是未来的模式,今天的玩聚网可能也是在一个慢慢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今天你的这些建议来得更加恳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次谢谢郑昀,谢谢你的分享。

   郑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