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盘点2007年中国连锁业
关键词:全面盘点,连锁业,投资,消费,进出口,商业模式
2008年当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驾马车中的两驾马车被收紧缰绳的时候,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消费毫无疑问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力军。而以商业连锁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当代零售业与服务业将会沿着2007年的上升曲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2007年是中国连锁行业的“井喷”年。连锁企业业绩剧增,尽享资本大餐;部分行业兼并重组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越发规范;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运营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才隐忧依然存在……2007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人民币升值加速,股市楼市价格上涨明显,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CPI、PPI和其他要素价格上涨。

  2008年当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驾马车中的两驾马车被收紧缰绳的时候,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消费毫无疑问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力军。而以商业连锁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当代零售业与服务业将会沿着2007年的上升曲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2008年年初,我们盘点2007年,中国连锁业的脉络已渐清晰:

  一、“在高速列车上欣赏最美的风景”———2007年是连锁业“井喷”之年

  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预计2007年中国零售业将实现12%-13%的增速,规模首超万亿美元大关,达到人民币76000亿元,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2008年更有望实现14%的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连锁企业经营业绩喜人。从2007年上半年来看,45家零售类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9.85亿元,同比增长23.55%;平均净利润为5650万元,同比增长50.11%,为10年来最高水平。根据最近四年的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商业连锁类上市公司的EPS分别是零售行业的1.25倍、1.6倍、1.69倍和1.38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连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连锁企业业绩大幅提升,展望2008奥运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井喷”行情会持续下去。

  二、“像细胞一样复制”———2007年连锁企业的标准化之路

  2007年2月6日,国务院第485号令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实行。该条例明确了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并规定了特许人的信息披露制度、备案制度等。

  2007年《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草案已经拟定。中国饭店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规范”可能依据经济型酒店的规模、所处地段以及经营质量等为重要参数,将经济型酒店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意味着,经济型酒店将步星级酒店的后尘,拥有严格的划分标准,消费者在选择时也将更加直观。

  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型酒店与传统的星级酒店相比,压缩或取消了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设置。“B+B”的模式(即Bed+Breakfast,床+早餐),使得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价格基本控制在100元至300元。很多对住宿条件要求不高的商旅人士,被经济型酒店的“廉价战略”所吸引,如家、7天、锦江之星等经济型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均在九成以上,节假日天天爆满。在此情况下四、五年内即可收回成本,其投资利好更是被投资者热衷。与此同时,不少并非经济型酒店的社会旅馆也盯上了酒店市场中的这块大蛋糕,纷纷打起“经济型酒店”的牌子。一时间经济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服务水平却参差不齐,一部“规范”将整顿行业混乱的现状。

  在餐饮连锁业,建立了标准化体系的真功夫在全国的直营店数已突破200家,成为中式快餐中直营连锁店最多的企业。目前,不少中式快餐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大娘水饺制定相关手册,规定了“标准化”内容,如每10公斤馅使用1袋调料、每6只饺子重120克;丽华快餐开设的“快餐工厂”引进米饭自动生产线,大米淘洗、加水、蒸制、出饭等全部电脑控制。

  连锁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可复制性,通过一套标准化体系迅速复制扩展。2007年中国连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许多行业的领头羊加大企业运营的精细化工程,其所制定的标准化体系甚至成为行业的标准,从而加固其市场的领导地位。连锁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跑马圈地快速扩展,2008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连锁企业把目光对准公司内部运营体系的规范升级与提升上。

  三、“像百丽一样去上市”———连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回顾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大陆A股市场,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几乎所有的指数都被改写。连锁业是继IT、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之后又一波财富神话诞生的地方。

  事实也确实如此。投资者的目光早就不局限于TMT(科技、媒体、电信)领域,而是扩展到了高速增长的消费领域,连锁由于其可复制性、复合化的商业模式,渐趋成为整合纷杂零售业态的主要方式。2007年中国连锁企业已经成为风险投资的新宠,风险投资几乎已经涉足国内所有的连锁领域。在过去的两年里,与境外资本展开对接的本土连锁企业已经达到30余家。比如,继欧洲最大的投资机构3i集团和知名投资机构普凯基金为小肥羊注资2500万美元之后,2006年11月和2007年3月,服装连锁销售公司ITAT分别获得了蓝山资本和摩根斯坦利、Citadel 5000万和7000万美元的投资。

  但是,对于中国连锁业,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对比起VC、PE的热情,IPO可能更会挑动许多明星连锁企业敏感的神经。

  去年5月23日,内地最大女鞋品牌百丽国际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集资近百亿港元。上市当天,百丽国际总市值达 514亿港元,一举超越市值360亿港元,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一时间“像百丽一样去上市”竟成为2007中国连锁业的标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连锁行业中已有近60家连锁企业陆续筹到资金,总资金超过50亿美元。在资本市场连锁行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这使得仅2007年一年就诞生了几十家上市的中小连锁企业,财富神话也一个接一个地被演绎、刷新:浙江银泰登陆香港主板,集资23.4亿港元;味千拉面在香港上市,融资18.87亿港元,坐上中国快餐连锁店的第五把交椅;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登陆香港联交所,融资23.3亿港元;深圳佳华百货登陆香港联交所,融资2.6亿港元;知名体育用品公司安踏体育在港上市,融资36.43亿港元;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23.6亿港元;国内最大的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在港上市,集资69.28亿港元;拥有183年历史的全聚德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等等。

  四、“美苏”争霸效应———部分连锁业兼并重组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07年对于已经上市的大型连锁企业而言,由于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流入的资本成为对企业扩张、并购的支持。

  2006年被称为家电行业的“并购元年”,而2007年家电行业依然暗潮涌动,杀机四伏。家电连锁行业日趋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到2007年三季度末,苏宁电器新开门店102家,在全国106个地级以上城市拥有453家连锁店,连锁营业面积达180.1万平方米。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80亿元,同比增长51.68%,实现净利润9.4亿元,同比增长105%;而国美在兼并永乐之后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财报,前三季营业收入增至 303.1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70.46%.综合毛利额达到46.0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85.23%.

  在家电行业进入双寡头时代的同时,纵向一体化就是不可回避的战略,2008年日子更不好过的可能就是制造业品牌,是自建渠道还是“归顺”家电巨头?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考验着家电制造业的商业智慧。

  五、“商业化冲动一浪高过一浪”———2007年制造业品牌加速中国式连锁

  从格力与国美分道扬镳开始,格力就开始在商业化道路上爬坡。2007年在空调行业稍有回温的时候,格力交出一份远远高于行业增长率的报表:2007年第三季度格力营业收入约为92.86亿元,同比增长50.43%,预测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100%.2007年格力获得“2007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称号,并且荣获2007年“最佳节能贡献奖”、“最佳产业贡献奖”、“最佳渠道创新奖”以及“最佳畅销空调之星”四项大奖。格力模式在刺痛着制造业品牌商业化的那根神经。

  众所周知,家电连锁行业双寡头的时代已经到了,家电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低程度,作为制造业大国,摆在制造企业前面的现实之路无疑就是以专业化对抗低成本,自建连锁渠道,掌控终端利润。2007年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品牌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我们希望2008年有更多的制造业品牌在商业化冲动之后能够回归理性,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式连锁,从而带动中国家电市场走向更加成熟与健康的道路。

  在服装行业,我们看到了利朗、才子、七匹狼的冲动之路,在建材领域,我们看到了雷士、朗能、欧普的中国式连锁轨迹。家具行业、家纺行业、珠宝行业的商业化浪潮颇有澎湃之势。

  六、“平均1.2天开一家店”———2007年是连锁商业模式创新的蓝海

  纵观西方零售业的几次变革,以连锁业为主的业态创新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当代西方零售业最近一次变革,连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业态模式有着强劲的创新力和成长力。2007年中国连锁业也是商业模式创意精彩纷呈的一年。

  2007年的连锁业,苏果的“南京模式”、百丽的资本模式、七天酒店的融资模式、苏宁和国美的“类金融模式”都值得研究。然而说到2007年中国连锁业商业模式的主角,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ITAT”———这个给当代中国连锁经营带来丰富思想与实践经验的零售企业。

  “平均1.2天开一家店”,ITAT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从2004年9月,ITAT开设了首家会员店,到2007年10月上旬,ITAT集团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593家国际品牌服装会员店、70家百货会员俱乐部和3家Fashion ITAT(时尚店),总营业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由于国内服装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产品库存严重,同时也由于部分城市次级商业圈商业地产的未饱和,ITAT的连锁商业网络就此切入,把供应商、房地产物业与自己整合成“三位一体的商业平台”。对上游生产商,ITAT采用了先拿货后付款的“零货款”方式;对业主(地产商),由于上述模式的应用,便减少了23%左右的租金费用,运营压力大为减小;对下游,ITAT大胆借用服务连锁业的会员模式,所有的标价都分为“零售价”和“会员价”,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会员的“粘性”,借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销售收入。伴随着ITAT快速扩展,2008年上市已经写进日程表。ITAT未来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反过来收购业主和市场上其他生产过剩的服装品牌。ITAT未来能走多远,2008年我们拭目以待。

  七、“师夷长技以制夷”———2007年外资连锁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2007年2月24日,西班牙时装巨头Inditex公司在上海南京西路的ZARA时装品牌专卖店开张,第一天销售额竟高达80万元;2007年4月12日,另一家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品牌专卖店正式在上海淮海路开业,据H&M宣称,其单店营业额单日最高已经达到200万元。ZARA和H&M是全球零售业都在关注的两家连锁企业,它们近年来创造了神话般的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增长记录,在中国它们同样复制了奇迹。

  对于中国品牌服装连锁业来说,2007年真正开始面对国际级的零售制造商的竞争。在中国绝大多数品牌服装连锁企业为库存和物流苦恼的时候,ZARA的E?鄄CR模式已经写进了欧美商学院的教科书里,2007年着实给许多国内服装连锁品牌上了一课。对比他们的商品管理技术、商品研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等,我们猛然发现,我们落后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整套商业理念与商业模式。

  比起服装连锁品牌,连锁百货业似乎情况稍好。现今欧美国家进入中国的零售业态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真正的欧美百货巨头,如美国的Sears、加拿大的Hud?鄄dson&Bay、法国的Lafayette、德国的Kaufhof、 英国的哈罗斯等都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亚洲最有实力的日本百货公司来中国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法国的Lafayette、英国的哈罗斯等对中国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2008年以后外资将加大进入我国百货业的力度。百货连锁业理当吸取服装连锁的经验,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