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岂能不提风险
关键词:理财产品,风险,广告,消费者,投资决策
记者查阅了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广告,发现其中猫腻不小,“文字游戏”让消费者找不到方向。比如,理财产品往往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宣传亮点,但这种提法暗示了收益率是预期,回避了理财过程中的不可预测的各种因素。一旦产品到期后消费者拿到的收益与当初宣传的结果相差甚远,广告发布者也能用“预期”二字推卸自身责任。
       “90天收益4.7%”、“18个月收益18%”……面对这些理财产品的广告语,你会动心吗?工商部门近日在广告监测中发现,在本市媒体上投放的部分个人理财业务(产品)广告只讲收益、不提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作出准确的投资决策。

  记者查阅了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广告,发现其中猫腻不小,“文字游戏”让消费者找不到方向。比如,理财产品往往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宣传亮点,但这种提法暗示了收益率是预期,回避了理财过程中的不可预测的各种因素。一旦产品到期后消费者拿到的收益与当初宣传的结果相差甚远,广告发布者也能用“预期”二字推卸自身责任。还有些理财产品喜欢宣传“年化收益”,但“年化收益”是将一年的收益累计计算,也就是说一个月投资期限中的实际收益可能只有宣传的十二分之一。某理财公司的业务员向记者透露,一款三个月的理财产品,实际收益一般不到1%,但折算成年化收益,就能达到4%,因此理财产品常常在广告中突出“年化收益”。

  针对以上违规情况,工商部门发布了理财产品广告的新规范,明确理财产品广告应当对产品性质、投资风险以及达到预期收益的市场条件作出明确解释。个人理财产品广告还应在醒目的位置注明投资风险以及对投资者的相关忠告。

  有关专家则提醒消费者,在阅读理财产品广告时,对于宣传“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的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及其相关产品,要辨别广告中的说明是否科学、测算依据和方法是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