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书局倒闭原因真相(二)
关键词:第三极书局,中国技术交易所,民营书店,地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
1月28日,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6号,一栋外形似书本层叠的高档写字楼顶部已经挂上了“中国技术交易所”几个鲜红大字。这里曾经是全国最大民营书店第三极的总店所在地,而今,所有的“曾经”随着第三极书局的倒闭、楼名的更改,成为过眼云烟。

  做局

  商业地产的操作中,从来都离不开“聚客力”——第三极书局作为一个附着在地产项目上的零售业态,自然也是如此。

  知情者透露,商业地产界有这样一种计算公式:测日均客流量,看日均客流增长到多少,然后根据以前商业地段的价值,以及该地段周边3公里周围人员结构的情况,就可以换算出地产增值了多少。

  例如,由于书局的价格战促销吸引了人流,这块地产原本1万元/平方米的售价就可以增值到1.3万元/平方米。该人士称,这种由于人气增加引发的地产升值叫“热地产”。两个相邻的楼盘,因人流量不同,售价就会不同。

  于是,第三极书局开始策划一场看似于己不利的价格战。

  开业前一周,第三极书局在《中国图书商报》上发了半个版广告,开打“满一百返一百”价格战。一街之隔的中关村图书大厦随即被卷入。2006年7月15日,第三极正式营业推出“3000种畅销书八折优惠”的酬宾活动,而中关村图书大厦在同一天打出全场七五折。

  亲历几次价格战的第三极老员工透露,价格战打完之后,第三极书局战果累累,客流量增加了6倍,销售额增加了5倍,比他们预计的还翻了一倍。初尝甜头之后,第三极书局就毫不客气地继续打了下去。

  这种战术到2006年10月份达到极致:第三极书局的单日客流量达到了3万以上——“书局的客流总容纳量也就是这个数字,再多会发生踩踏事件了,”第三极一位老员工表示。

  “如果换算成商业地产的价值,一平方米涨3000块都没有问题。整个地块有10万多平米的物业,整个这个地块也得(升值)4个多亿吧。”知情者称,人流旺盛让第三极所在地价迅速升值,很受市场追捧。

  除了地产增值之外,书店也是股东方一个优质的现金蓄水池。

  在图书分销行业中,账期有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不定。第三极书局最早的经营方式是让出版社自己决定结账的日期。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当出版社要为某一本书结账的时候,也就是这本书的下架时。

  在这样的政策下,给第三极书局供货的出版社中选择3-6个月账期的占到了80%,每个月的流水大约为1000万元,也就是说,第三极书局的账面上保持着六七千万的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