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毕业生创业悲喜录 最缺经验和资金(一)
关键词:80后毕业生,创业悲喜录,金融危机,创业带就业,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可与往年大不同的是,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让学子们更为担心:作为刚出道的“菜鸟”,如何不至于“创业”就“失业”?

  年关将近,不少高校的求职论坛上,正筹备过年的准毕业生却毫无喜气,为远没着落的工作忧心忡忡。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一时间,以“创业带就业”再度成为备受热议的话题。

  可与往年大不同的是,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让学子们更为担心:作为刚出道的“菜鸟”,如何不至于“创业”就“失业”?

  《青年周末》择访了四名背景、经历各不相同的年轻创业者,他们恰好都接受过同一家青年创业资金项目的赞助。曾是菜鸟的他们,在创业路上,最缺的是人——富有经验的指导者,和财——投资资金。

  “菜鸟”创业悲喜录

  他们各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或做偏向技术的洗照公司,或开偏向文化的对外汉教学校,或从事足够传统的种地业务,或玩儿极为时髦的创意产品。他们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经历:有人顺风顺水。

  他们有太多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经历了首次创业的“菜鸟期”,从踉跄学步中一路行来。

  ■“偷师期满”,在同行处挖来“墙脚”

  在众多的创业者中,杨栋可能是萌生创业想法最早的一个。

  初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时,同宿舍的八个男生常常夜聊至凌晨两三点,当其他同学憧憬着毕业后进入大企业时,杨栋却懵懂地希冀:毕业后,要办个自己的公司。

  而大二时经历的一次“意外之喜”,则让他有了要靠影像设计创业的想法。

  当时,他有个外籍朋友要过生日。因为觉得“老外肯定不缺钱,不如自己动手做个东西。”当时,杨栋要来对方的三张照片,分别做成了版画、油画、水粉画风格,并合成一版邮票。

  做完之后,杨栋挺有成就感,就拿着自己的设计跑了趟图片公司。本来,他只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下自己的心血“能值多少钱”。对方称至少150元的报价让他大吃一惊。

  “我就花了两三个小时。要是做家教,哈尔滨一小时也就15元到20元。”

  毕业后,杨栋却没有立刻把创业付诸实践。

  “那时一点儿经验都没有。我先去了个设计公司,设计、现场指导、送货什么都做。按我同事的说法,去那儿‘干三个月,就成全能人才’。到了第三个月,我都开始做新员工培训,每月的钱也从最初的1600元涨到了4000多元。”

  杨栋的心思显然不在工资的涨幅上,他打工只是为了有一天能做老板。

  因为决定了要做影像设计这一行,他开始有“预谋”地打第二份工:为了“偷师”。

  “2006年下半年,我去了一家柯达旗舰店。虽然说白了,是个照相馆,但会比小店更讲究照片设计。我在那里做时,感觉老板挺挣钱的,来洗照片的人还排队。”

  白天在店里干活,晚上杨栋也没闲着,他瞅上了店里的几个主力员工,打起了“挖墙脚”的主意:“我们都是年轻人,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很谈得来。”

  就这样,临到“偷师期满”。杨栋自己开店的时候,他很成功地挖到了那3名员工。当然,杨栋也给开出了颇具竞争力的薪水,给每人涨了25%的工资。

  可当老板的难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杨栋的预料,这三名主力中年纪最大的那个,不久后,竟给他埋下了一个“雷”。

  “我当时设置了一个提成的制度,是想刺激大家努力工作,多盈利。”

  可能是杨栋的公司刚起步,营业额较少,最初阶段,那三个员工无一能达到可获得提成的最低额度。于是,年纪最大的那名员工动起了脑筋,他私下与另两名员工商量,想把三人的营业量集中到一人身上,力保一人获得提成费。到时,三人再一起分提成费。那两名员工并没同意,觉得有些“不地道”,其中一个还告诉了杨栋。

  得知这一切后,杨栋特伤心,他说:“我平时对朋友都挺好的。那个员工要结婚,家里事多,特需要钱。我没钱时,借钱都帮朋友,可不能这么欺负我。后来,正好那人要回家结婚,我就把他给辞退了。”

  经历了这一切,目前杨栋的公司已经做得颇有起色。他不光经营相片的设计、印刷业务,还开设了影棚,给儿童拍摄写真照。

  让记者吃惊的是,为了拓展写真照的业务,杨栋又一次发挥了自学的能力。

  “我又专门去学了摄影。我得什么都会,别让他们给忽悠了。再说,要是专门招聘一个摄影师,费用还是比较贵。”

  ■收毛豆最忙时,监管过上百人

  1月16日,《青年周末》记者给丁瑞勇打去电话时,他正在通州看一块新农田。

  2007年时,丁瑞勇还在一家物流管理公司上班。“当时,我听到消息,说要涨工资。结果到那年年底,不少同事涨薪水了,我的工资没变。为了这事儿,跟老板闹得很不愉快。”

  无奈之下,丁瑞勇索性辞职。因为父母都是通州农户,待业在家的他闲时也帮把手。这时,父母有关毛豆种植的议论让他活动起了心思。

  “一开始我也不愿意种毛豆。毕竟种地还是挺累的。”电话那头,丁瑞勇有些犹豫,“我实话实说吧,主要是能挣到钱。”

  随即,他给自己算了笔账。在物流公司时,一个月挣两三千,可每月跟同事的应酬、在外面吃饭等开销计算下来,一年下来,能攒到手里的也颇为有限。可如果他“全职”种地,应酬的开销可全部省下。而且,承包一亩地的利润在1千元左右,他若是能承包上100亩地,一年的利润就在10万元左右。

  这么一算,丁瑞勇下了决心:“这还是比上班要强吧。”决心是下了,可本钱还是远远不够。

  正当丁瑞勇一筹莫展时,很凑巧的,他恰好收看了一档中央2台的电视节目,因此听说了有个叫YBC的公益组织能给无息贷款。

  激动之下,丁瑞勇立刻打电话去询问,随后他开始按要求写计划书。

  “在审批之前,评委们会研究我的计划书。我当时写得特详细,列了很多数据,比如每亩的施种量、具体的管理措施、播种时间、收获时间什么的。可能是觉得我写得挺诚恳,一次就通过了。”

  就这样,丁瑞勇拿到了他特需要的5万块“项目资金”,还被配备了一名农业公司的老总当导师。他承包了上百亩土地,开始了自己所谓的“丁毛豆”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