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校漂族” 何处是归途
关键词:五类校漂族,何处是归途,承受挫折,压力,自信与勇气
因为他们很早与社会接触,在承受挫折和压力上比其他的学生更强。从心理层面上分析,这种直面社会的自信与勇气正是基于对于他们自身的定位明确而产生的。按照自身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的职业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地找到目标职位,更能够给予大家一种发自内心的勇敢。

   在某高校的宿舍楼里,今年刚毕业的小林仍暂住在学校的宿舍里,随时可能被学校撵走。在考研、就业受挫后,他选择了继续学习,打算考9月份的司法考试,然后再考研。像他这样的,仅他的同学就有十多人。记者了解到,各校均有类似的群体,他们拿到毕业证后,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做起了“校园边缘人”。

  五类人甘当“边缘人”

  很多媒体及社会人士将“校园边缘人”这一现象叫作“校漂族”。他们大体可以分成五类人群:一类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不如意准备考研深造的;一类是等待签证结果,或准备签证的留学一族;一类是没有找到如意工作,留在学校附近,密切关注学校的就业信息,准备再找工作的;一类是放弃就业在学校附近创业的创业族;还有一类是纯粹出于对母校的依赖,留恋校园生活,感受和回味单纯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但不管是哪一类,“校漂”都只是临时状态。

  小林是标准的“考研派”,找工作碰壁之后,就一心想要考研,极力逃开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小林说“现在自信心很受打击,暂时不去想找工作的事情,还想继续学习”。丁静是典型“恋校派”,熟悉了校园的环境,不愿去校外陌生的环境里闯荡,依然住在学校宿舍里,她告诉记者,跟学校商量了一下,说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租住地,暂时先住下,等一找好就搬。而她真实的想法就是想赖着不走,等学校哪天非常强硬地轰人时再想办法。飞飞则是名副其实地“潇洒派”,毕业之后既不想工作也不想创业,对于家在北京的他来说,吃喝住是不愁的,他现在依然每天进学校的食堂、图书馆,同时还在驾校学着车。他对记者说,“在我还没想到做什么有兴趣的工作之前,我还不太想工作,未来怎么样谁也说不好,也许有一天就能碰到属于我的机遇。目前开心就好。”像这样的“校漂族”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并有逐年增加之势。

  他们为何选择逃避

  某高校就业办的老师认为,这一边缘群体的出现,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心理状况等有关系。在这些人中,有的是遇到困难、挫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有的是个人期望值过高,无法承受现实和想象的落差;还有的是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采取逃避的态度。“他们‘漂’的本质,是逃避社会现实、逃避应承受的社会责任,不但不利于年轻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还会淡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控风险的能力。”

  职场专家则表示,这一群体首先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显得手足无措。其次,对未来充满恐惧,曾经单纯的同学关系要演变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不会处理,也不敢面对,所以选择了逃避。最后,找不到自己的职业方向,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更没有清楚地认识自我。

  让“漂”族找到回归路

  如何改善这一现象,让“校漂族”直面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就一定要先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为自己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是他们摆脱“校漂”身份的第一步。当他们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了自己的竞争力在何处,就会有面对竞争与压力的自信和勇气,去迎接快节奏、高消耗、高强度的生活。对于“校漂族”而言,如果自己无法做出准确定位,应该求助学校辅导老师或者职业规划咨询专业机构。

  在很多刚毕业大学生的案例中显示,找到工作和找到比较满意工作的同学,大多是平时活跃在学校各大学生会或社会组织中的学生。因为他们很早与社会接触,在承受挫折和压力上比其他的学生更强。从心理层面上分析,这种直面社会的自信与勇气正是基于对于他们自身的定位明确而产生的。按照自身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的职业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地找到目标职位,更能够给予大家一种发自内心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