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晨肖冰:以外资眼光看本土项目 四大主线始终如一
关键词:达晨肖冰,外资眼光,看本土项目,长远心态
“投资的时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心态,而不是抱着投机的思想。”从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中,无论是《华盛顿邮报》,还是可口可乐,再或是中石油,他总能在中间的某一段,赢走自己的那块“饼”。而在肖冰眼中,这些二级市场的投资同实业投资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凡事看得长远,才能走得长远。

  从达晨创投总裁肖冰的普通话里,总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湖南味。如此本色出演,难怪在外人眼中的达晨被看做一支“吃得苦,耐得烦”的湘军。作为湘军里的一员,肖冰没有停止过前进,更将投资形容成“体力活”。看项目、见企业家就像是家常便饭一般,如今,这些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大部分都能在资本市场上找到相应的影子。

  如果说,没有全流通,没有创业板,也许就没有达晨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肖冰和他的团队踩到了每一个节点,甚至将项目之间的资源在对接的基础上,完成了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

  从同洲电子到爱尔眼科,从蓝色光标到达刚路机,也许曾经的肖冰有过迷茫或者犹豫,但是现在他坚信,未来在消费服务、文化传媒、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领域中,能将达晨的主线演绎得更为完美。

  四大主线始终如一

  2010年8月12日,创业板上的达刚路机让达晨又多了一个战果。

  数据显示,2009年6月16日,达晨创投以2597万元收购达刚路机10%股份,按每股29.1元发行价计算,达晨创投持49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7.5%,账面退出金额为1.426亿元,退出回报率达4.49倍。

  细数达晨从2000年至今的投资,不难发现,类似传统行业的投资在达晨的基金里已经消失了很久,而且也并不属于达晨所重点关注的四大类行业。此次突然在传统行业进行投资到底是达晨的转型,还是暂时性的配置?

  对此,肖冰解释道,“实际上,达刚路机并不能算是达晨最为典型的项目,而且在当初投资之时,也没有想到竟会在一年时间走上创业板。”

  也许这是最为委婉的解释,也许这也是深圳本土基金的魅力所在。不过,最难以逃开的原因便是2006年资本市场那段脱胎换骨的全流通进化,以及2009年创业板的破土而出,更为重要的是,肖冰和他的团队亲身经历了两场历史性的机遇。

  “实际上,在2006年全流通之后,我们也开始投资一些偏后期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些机会性的投资,虽说四大项目的主线不变,但是其他项目也会有所配置。”肖冰顿了顿,进而说道,“同洲电子、拓维信息、福建圣农等公司应该算是达晨比较典型的项目。”

  2001年2月,同洲电子,投资960万元人民币,占10%股份,获30倍回报率;

  2001年4月,拓维信息,投资1480万元人民币,占28.7%的股份,获50倍回报率。

  面对高额的回报,肖冰搬出了巴菲特的“能力圈”,而此番言辞也算得上是巴菲特的经典语录,“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

  “能力圈”安在肖冰身上,便是消费服务、文化传媒、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这条主线将始终如一。

  在他看来,旗下几位投资总监尽管各有各的分工,傅哲宽负责现代农业领域,晏小平负责文化传媒领域,傅忠红负责消费服务领域,梁国智负责节能环保领域,但如果有其他的投资机会也不一定要放过。

  以外资眼光看本土项目

  达晨人都知道一句话,“以外资的眼光看项目,以内资的手法做项目”,这句话并非董事长刘昼的发明,而是出自肖冰之口。

  在他看来,外资对于项目选择的前瞻性较强,他们大部分看到许多国外成功的经验,从而认为在中国也有同样的机会。

  而对于误打误撞进入本土创投的肖冰来说,本土的眼光同外资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一些传统行业,比如机械制造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一些新兴模式还是“比较谨慎”。

  “其实有一个办法,看项目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外资会不会喜欢,”肖冰就是用着这样的方式将外资的眼光为自己所用。就拿投资福建圣农来说,当时已经有凯雷等好几只外资基金抛来了“橄榄枝”,而达晨是唯一一个本土人民币基金,而在两方“交战”的过程中,由于外资的决策较慢,达晨最终抢先一步。

  但是,对于抢在前面的肖冰来说,也不轻松,毕竟2006年,当达晨第一次入股福建圣农时,正值禽甲型H1N1流感高发期,面对地处偏远的福建圣农,肖冰及其团队跟踪了半年,考察了一个多月,最终这个在山坳里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总算让肖冰那颗悬着的心落下了。  据了解,达晨创投曾于2006年、2007年两次投资福建圣农,总投资金额4600万元人民币,最终拿到8%股权,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尽管福建圣农是达晨涉及的第一家现代农业项目,但是当该公司上市之后,达晨三年中从该项目获利约7.2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报率为15倍左右。

  “不仅仅是福建圣农,还有爱尔眼科也是外资很青睐的公司”,按照肖冰的说法,像这类连锁眼科医院,一般外资抢着投,而本土创投却很谨慎,毕竟2007年还没有创业板,而这类公司在中小板又很难上市,仅就这一点来看,无疑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性。幸运的是,外资进入医院有一定的限制,而肖冰和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见过爱尔眼科的团队之后,几乎是一拍即合。

  2007年7月,达晨创投出资720万元获得爱尔眼科300万股,约合每股2.4元。而爱尔眼科最终发行价为28元,市盈率高达60.87倍。从其中的倍数不难看出,新兴产业在创业板上果然有戏。

  类似这样的新兴产业公司,比如蓝色光标、太阳鸟游艇等等公司,达晨都吃到了“螃蟹”的头块肉。面对创业板上闯荡的诸多公司,肖冰只是笑着借用了宏基集团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低端的企业我们基本上不看,看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在微笑曲线高端的企业,不过达晨在初期的确投资了部分传统制造业,此后明显转向。”

  的确,按照施振荣的说法,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微笑曲线两端的附加值最高,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附加值最低。

  肖冰相信,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或许最初的达晨没有任何投资上的章法,甚至找不到一条主线,但是现在,“碰碰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全流通和创业板中尝到甜头的肖冰,已经将创投这条路看得越来越清晰。

  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也许很多人看到的仅仅是在达晨的肖冰,而实际上,达晨之前,肖冰在香港中旅集团干投资的经历,对他影响也颇为深刻。

  1995年,从暨南大学硕士毕业之后,肖冰幸运地被外派到香港中旅集团旗下的一家投资公司,这里的投资资金,便是以旅游起家的香港中旅在旅游业务中形成的庞大现金流,主要用于内地非旅游项目的投资。

  回忆起香港中旅的经历,虽说已经过去多年,肖冰仍记忆犹新,张口就来,甚至听不出任何思考和停顿。

  对于一个喜欢做投资的人来说,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天性。“当时以28个亿的资金投资过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陕西渭河发电厂,占51%的股份,”肖冰坦言,“那个时候投资的资金量都比较大,以成为大股东为目的,投资的都是电厂、钢厂、高速公路之类,和达晨有很大的不同。”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项目主要以并购为主,重要的是充当控制人的角色,完全不考虑退出的问题;而在达晨做投资,则是以股权投资为主,充当小股东的角色,最关键的就是退出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一个是吃分红,一个是走上市;一个是非典型的风险投资,一个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在两条不同的路子中,肖冰将“投资”看得更为彻底。

  “由于香港中旅的投资不能退出,所以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项目,就好像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一样。”肖冰说:“投资的时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心态,而不是抱着投机的思想。”

  从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中,无论是《华盛顿邮报》,还是可口可乐,再或是中石油,他总能在中间的某一段,赢走自己的那块“饼”。而在肖冰眼中,这些二级市场的投资同实业投资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凡事看得长远,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