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继强:黄金十年成就西部硅谷 完善服务打造创新高地
关键词:汤继强,黄金十年,成就西部,硅谷,服务,创新
多年努力下,成都高新区已具中国“西部硅谷”的雏形,西部创新高地已经成型。目前拥有软件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等11个国家级专业基地,创设了国家人事部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首个留学生创业园,具备首个由政府主导的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换中心,拥有欧盟在中国设立的唯一项目孵化中心。

   自2008年4月中国证券报在全国率先报道成都高新区“梯形融资模式”以来,历经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考验,成都高新区特有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魅力不减,投资者、创业者的信心不减,中国“西部硅谷”的雅称不胫而走。

   紧握“黄金十年” 跻身第一方阵

  “过去十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了面积由小变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产业定位从纯企业聚集向高新产业集群和国家自主创新基地转变。我们已拥有了与西部大开发同行的‘黄金十年’,我们将继续在西部大开发不变的前行征程中争取一个又一个的黄金十年。”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这样总结道。

  十年中,成都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区内出口加工区每平方公里引进的资金量与上海松江、江苏昆山等出口加工区同处全国领先水平,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第一位;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占比过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70%;在科技部考核中,成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名列全国第二位。这些成绩使成都高新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的第一方阵。2006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五位,目前升至全国56个国家高新区中的第四位。

  今年一季度,继去年全年外贸出口增长33.98%之后,区内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总值21.1亿美元,同比增长96.6%。其中,出口总值以6.5亿美元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列第五位,区内80%的企业出口实现正增长。

  “我们化金融危机为发展机遇有两股支撑力。一是本土培育的1500多家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二是抓住金融危机下产业转移契机。一方面,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如富士康等,另一方面,吸引跨国公司海外、沿海产能和订单加速向成都转移。如英特尔相继整合上海工厂、莫仕欧洲等4条生产线至区内,上半年增资7500万美元后总投资至6亿美元。”汤继强表示,“目前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高新区还将结合天府新城建设,积极推动总部经济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项目落户发展,实体虚拟经济将并驾齐驱”。

  创新金融服务 化解融资难题

  在全国首创的“梯形融资模式”基础上,成都高新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和功能的融资需求,搭建了包含孵化扶植、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在内的全方位、个性化金融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世界性的,但并不是绝对无解。将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梯度细分,本质是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链,这就像是给不同年龄段的小孩配奶。”汤继强这么比喻。

  依托成都高新创新投资公司,园区于2008开始搭建的“盈创动力投融资增值服务平台”,有机整合各类投融资机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汤继强表示,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空间聚集,而是通过动态的企业投融资需求数据库,实现机构、企业、服务平台的实时互动。

  “这一平台就像是操作系统,各种金融创新都可以集成进去。”汤继强表示,在债权融资上,通过搭建统贷统还融资平台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打捆与银行对接,并设立5000万元的贷款周转金以缓冲还贷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截至2009年已累计帮助1000多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30多亿元。

  在股权融资上,盈创动力聚集了包括深创投、ARC投资、申银万国证券等投融资相关专业机构二十余家入驻,注册资本超过30亿元,提供投资资金可超100亿元。

  在改制上市上,通过培训、对接会、沙龙服务等方式,已帮助优机实业、硅宝科技等10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累计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50余家,帮助20余家企业完成改制上市,占成都市一半强。同时,给予企业上市最高300万元的奖励,在全国这个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而针对PE、VC不太爱“光顾”的企业初创期,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注册资本1亿元的盈创动力投资基金对初创期企业投资起牵头和放大的作用,目前已协助高新区企业获得4000万的股权投资。今年8月初,又成立了创业加速器基金,加之2008年10月设立的15亿元银科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及其与德同资本、韩国KTB投资、深创投等共同建立起创业投资专业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已超50亿元。

  “至此,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源共同形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可以覆盖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汤继强介绍。

  追求内生式创新 打造“西部硅谷”

  “追本溯源,科技创新与孵化、人才资源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两大法宝。”汤继强表示,“目前我们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器载体和配套科技孵化体系,在西部大开发以及高新区配套优惠等政策的叠加吸引下,海内外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为了促进内生式科技创新,截至2009年底,成都高新区聚集了科技孵化器成员单位2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孵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累计毕业企业300余家,汇聚专业人才3.3万名以上。

  一批科技成果已成功转化,国腾、芯通、和芯、地奥、迪康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截至2009年底,园区内集聚了高学历企业家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以上,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000多人、博士2000多人、留学人员600多人,人才资源为打造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年努力下,成都高新区已具中国“西部硅谷”的雏形,西部创新高地已经成型。目前拥有软件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等11个国家级专业基地,创设了国家人事部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首个留学生创业园,具备首个由政府主导的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换中心,拥有欧盟在中国设立的唯一项目孵化中心。截至2009年底,成都高新区已有345名留学人员和博士创办314家企业,累计投资达39.97亿元,其中90%以上的创业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2009年,区内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6%,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四川省的45.6%,占成都市的60.5%。汤继强表示,“这是集群效应和科技创新相交融的结果,我们有信心将成都高新区建成为四川乃至中西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