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中的连锁大国
关键词:连锁大国,特许经营,白领,工薪,中产化,投资,自我提升
没人怀疑以中产阶级为主流人群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但中产阶级的兴起,首先要有私营部门的兴起,同时也要有白领阶层甚至金领阶层的兴起。特许经营恰恰为白领阶层、工薪阶层“中产化”提供了投资与自我提升的机会

  在萧桂森给记者划出的矩阵中,“加盟者”是中产阶级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特许经营专家和投资家,他认为中国发展特许经营的优势有很多。比如广袤的市场、庞大的人口,还有位居世界第一的特许经营总部数量。他预言,中国将在未来5-10年成为特许经营大国。

  但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浪潮中,特许总部的诚信度一直是个问题,同时在经营技术方面,本土特许总部也和外资总部相去甚远。中国有超过2900个特许经营总部,它们应该从混沌中走出来。

  总部问题

  “法律应该保护加盟者的利益,这就意味着特许经营总部必须提供真实信息。网络上到处是小投资赚大钱的广告,什么投资5万一年赚100万,没有一句话是真的。如果在美国,这些人已经触犯了刑法。”萧桂森说。

  多年来,在特许经营领域,萧桂森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1990年,他应商务部及上海商业局的邀请,到大陆讲授连锁经营。近20年来,他先后担任台湾富迪食品董事长、上海快客食品总经理,亦曾为顶新国际集团创办德克士连锁,同时,他也是清华、北大、人大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很多知名台商一样,他也是从岛内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有着宽阔的商业视野与商场实战经验。两年多前,他出任蒙牛连锁事业部董事长兼总经理。

  萧桂森认为,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投资浪潮中,特许总部的诚信问题颇为突出。“美国法律有一宗罪叫‘背信罪’,商人对消费者讲的话必须真实。这个罪在大陆还没听说过。加盟者本来是仰仗总部的经营技术才加盟的,但他们和那些骗子总部之间信息往往不对称,很容易上当。”

  关于特许经营的立法问题,西方国家包括日本早已出台相关法律,至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则把特许经营当做一个国策,向国民大力推行,在立法上也比较成熟。中国的特许经营本来也已达相当规模,但在立法方面却相对迟缓。

  2007年2月,商务部出台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并从5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是中国关于特许经营的第一部法规。萧桂森认为,之所以迟迟不立法,主要是由于特许经营业态被引进中国的时间还比较短,虽然在1999年,当时的商业部也出台了《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但那毕竟只是一部行政规定。从1990年上海联华超市开业算起,特许经营在中国已有18年,国内连锁总部多达2900个。就总部数量而论,已经是世界第一。长期没有出台相关法律,的确和中国特许经营事业的发展状况很不相称。

  “我个人把2007年当做中国的特许经营元年,在此之前都是处于混沌状态的导入期。”萧桂森认为,如果把特许经营当做一个行业,中国大陆的现实是,特许总部数量大,但单体规模小,滋生了很多管理问题。当然,特许经营牵涉面的确很广,因为它不是某个行业的事,而是关系到各行各业,这自然增加了立法的难度。

  不过,在立法的理念上,各国的法律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原则,那就是强调对总部的管理。“美国的特许经营相关法律叫Disclosing,意即总部的公开,要求总部对加盟者公布自己的真实状况。”而在中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总部不愿意向加盟者公布自己的真实盈亏状况,“开店有成有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很多总部往往担心公布败绩会吸引不了加盟者。其实,但凡好的总部,总是成功的店比失败的店多,没有哪一种特许经营项目是毫无风险的。如果你把这些信息披露出去,比如某些店是因为选址不当或者经营不善导致了失败,这样一来,加盟者会更相信你。”在萧桂森看来,在大陆,不成熟的总部显然太多了。

  总部信息公开是特许经营市场规范的核心问题。现在,商务部总算开始实行备案制度了,“而将来备案,总部应该披露所有加盟店的经营状况。有多少店赚钱,多少店亏损,以及它们为什么赚钱,为什么亏损,这些都要公开。”

  连锁中国

  “骗人的总部虽不少,但真正努力在做的总部也有很多。”基于中国特许经营发展的迅猛态势,萧桂森对中国特许经营事业的前景作了很乐观的估计,他预言,在未来5至10年,中国会成为一个特许经营大国。

  “美国有大约1700个特许经营总部。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特许经营总部数字应该在美国的两倍以上。因为在中国,很多企业做了连锁连自己都不知道。比如银行网点、加油站之类,在美国,这些机构都应该在商务部门作为特许经营事业进行报备。”

  不过,中国的特许经营总部虽多,但他们的生意却做得不大。按萧桂森的说法是,总店数少,营业额少,利润更少。 在他看来,除了法律的规范,对特许经营进行“举证式管理”之外,中国大陆的特许经营技术也应该大大加强。

  众所周知,建立起“麦当劳”连锁王国的不是麦当劳兄弟,而是那个奶昔机和纸杯机的经销商——雷蒙德。克洛克。麦当劳原本是麦当劳兄弟于1937年在洛杉矶东部的巴沙地那小镇开办的汽车餐厅。在十多年的经营中,麦当劳兄弟俩虽然也努力改进了厨房设备和生产制作程序,采用自助式服务方式,从而使汉堡包生产制作和服务效率大大提高,但他们的事业很快到了头。真正把麦当劳做成伟大企业的是克洛克。1954年麦当劳兄弟跟克洛克签订了一份联合经营的协议,使克洛克获得了在美国全国特许经营的权利,成为麦当劳特许经营的代理商。1955年3月,克洛克在芝加哥西北郊区开设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创立了麦当劳特许加盟体系。1961年,克洛克以270万美元买下了麦氏兄弟的餐厅。如今,全球的麦当劳餐馆已突破了32000家。

  中国的特许总部虽多,但还没有做出真正全球性的特许经营品牌。而且,即使是在国内市场上,外资特许总部一直是攻城略地,一路顺风。自1990年在深圳开第一家店起,麦当劳在中国的分店数已经超过700家。很显然,和其他很多外资零售机构一样,早已结束了潜伏期,而成为了强势特许经营品牌。

  在以麦当劳为例谈外资连锁的攻势时,萧桂森对本土零售业充满了忧虑。“依照WTO协定,中国零售业的正式开放是在2004年,而现在你看,零售业几乎是外资的天下了。”萧桂森说,麦当劳、肯德基在进中国的前10年里,肯定是不赚钱的,包括世界排名前几名的零售商,如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等,也是如此。“既然零售业没有开放,它们为什么能进来呢?官方的说法是‘以个案特批的’,其实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再说白了就是违法。”

  现在的事实是,各大外资零售商布局已成,本土零售毫无招架之力。后继者还有宜家。这个据说由瑞典乒乓球老将瓦尔德内尔引进的家居连锁商场,虽然眼下可能由于开店数不多而经济规模不足,也可能还在继续着所谓“战略性亏损”,但它也已成为本土同行的劲敌。

  萧桂森举的另一个例子是7-11,这个号称产品、时间、地点三便利的日本便利店,在去年改造全球分店POS系统投入的资金高达10亿美元,很显然,本土同行和7-11在硬实力上就不在一个量级。

  中产阶级的事业

  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让其市占率跟上自己的想象,特许经营正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模式。当然,所谓低成本快速扩张,一方面让特许总部企业迅速做大,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众多的投资机会。

  萧桂森给记者画了一个矩阵,有四个格子:第一格是工薪阶层,包括为自己耕种的农民,这个群体在全球各国都是最大的;第二格是投资者,他们投资别人创业的企业,购买股权;第三格是创业者,他们是企业家,敢于冒险去开创大小生意;第四格是加盟者。

  在这个群体中,创业者的风险最高,其次是投资者,风险最小的是工薪层。而介于投资者与工薪层之间的加盟者,既不自己创业,也不纯是投资者,同时也还为自己打工,兼有三者的特性。

  在成熟的商业社会,加盟者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你看全球各国的发展,开始都是金字塔形,慢慢变成梯形,中间即所谓中产阶级阶层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往往是M形,两头高,中间往下陷落。没人怀疑以中产阶级为主流人群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但中产阶级的兴起,首先要有私营部门的兴起,同时也要有白领阶层甚至金领阶层的兴起。“

  特许经营恰恰为白领阶层、工薪阶层“中产化”提供了投资与自我提升的机会。

  另有观点认为,中国特许经营将大大受惠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萧桂森说,特许经营未必只属于城市,“商务部搞的‘千乡万村工程’,即在乡村开连锁店,这也是一个业种。事实上,农村以前早就有所谓‘供销社’,那就是开在农村的百货公司,里面从糖果到农药,样样俱全。”

  中国被认为是全球各大公司在新世纪的增长之源,对全球的特许经营者来说也是,“中国有13亿人口,还有尚未开发的广袤市场,无疑是特许经营的沃土。这也是现在众多私募基金对特许经营怀有浓厚兴趣的原因。”萧桂森说。人们起码已经看到,如今的PE、VC们已经不那么青睐IT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