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商品供大于求”的现实隐忧
关键词:自然灾害,物价增长,居民消费,消费需求,市场供求
针对近日有媒体提出“下半年CPI涨幅达7%”的言论,国家发改委6月4日在其官网专门发文驳斥,称今年不会出现“滞胀”。主要依据为: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且不存在类似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那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要实现两倍于2007年、2008年的物价增长,实际上并不可能。

  今年会不会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无法预知。笔者要分析的是,“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如果属实,这种现象对我国经济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变化,价格变化反映经济运行质态,而经济运行质态又决定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正常情况下,经济运行质态越好,市场供求关系就越平衡,价格也就越稳定。相反,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价格经常处于波动状态,甚至严重波动,说明经济运行状况不好,经济运行质态不高。

  那么,我国经济目前的运行状况与市场供求、价格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部分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异常,是不是经济运行质态的反应呢?目前的经济运行质态和发展趋势,是否能够保证物价不出现明显上涨、居民不产生强烈的通胀预期呢?

  如果经过深入的调查,确信目前存在“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那么,对后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来说,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支撑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和超出预期的增长,主要是政府投资的强力拉动,是一种外力,而非经济内生力的激发。更重要的是,消费需求还没有从根本上被激发出来,也许正是因为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才导致“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

  需求不足不仅表现在居民消费这个层面,也表现在企业消费层面。一方面,居民消费因为受收入增长缓慢、通胀预期增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内生动力不强,从而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兴旺;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企业生产运行不正常,效益下滑,继而影响到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正是因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脱节,才直接导致了“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

  有关专家关于我国经济将出现“滞胀”的担忧,确实有点过于悲观了,过于悲观“极易引发社会误解和混乱”,但这种担忧也不是毫无道理,过于乐观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带来的“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不是价格稳定的基础,更不是防止通货膨胀的保证。激活需求、扩大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相对过剩对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来说只能是一个过渡,且过渡的时间绝对不能过长。

  从“率先控制经济下滑”、“率先复苏”到现在,已有大半年时间,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消费需求不足和实体经济复苏不够理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问题看得更严重一些、分析得更透彻一些,从而找出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