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拱地”才能成大器
关键词:“头拱地”,成大器,实践,目标,品牌
我们坚持做品牌,就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这些年我之所以成为“斗士",完全是因为我首先是品牌的“卫士"。在国内做品牌太难,虽然我无数次地讲课,企业定位就是要意味着舍弃,选择做哪一部分市场,就必定要舍弃另一部分市场,皇明只做好用的产品,只做无安全隐患、能满足追求美好生活潮流的人们所需求的产品,所以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就像奔驰,选择了尊贵就要放弃大众化。
  “地头力”是个在日本商界很流行的词汇,管理学家、世界银行顾问王育琨老师研究发现,这个词发源于山东农村,是被日本人学过去了。其中“地头力"形象的描述——“头拱地"的突破能力,是做企业经营人生的可贵指导思想(《答案永远在现场》中信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与王育琨老师在一起交流时,他呼吁企业界要注重开发“地头力",尤其在面临不断挑战的今天,公司的强盛,在于公司是不是建构在“地头力"的基础上。我非常认同王老师的观点,并用自己的实践,对“头拱地"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追根溯源,我们都来自农村,对于“头拱地"并不陌生——蹋下身子弯下腰,低头用力脚站牢,脸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耕农田。在现代化、机械化的今天,也许很难再看到“头拱地"的场面,但“头拱地"的精神一直扎根在我们的心田。现在想来这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它不是一个代表农耕现象的“时代名词",其背后隐含的“踏实、实干"是祖辈留传下来的一种品格、品性和品德。

  “头拱地"是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它是一种适合白手起家的平民奋斗精神,是一种戒骄戒躁的自律精神。“头拱地"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实干,脱掉西服穿工装,“一线文化"要发扬;二是坚定,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经销商大会上的演讲现场,我是绿色工装出场,给现场观众做“头拱地"的示范。外在的举动表达内在的心愿,我能保证自己到七十八十岁依然“头拱地"地干,但我不能保证我的团队“头拱地"的精神不丢不弃,因为人的惰性也是本性。记得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时,一无背景二无资金三无人脉四无品牌,除了干劲十足的双手双脚和大脑外,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就凭着那几十口子人嗷嗷叫着攻城掠池在全国圈地,加盟的经销商也多是贫困起家,却创意不断创新连连,搞得太阳能市场风起云涌,实干创造了奇迹,实干取得了回报。可我们人性中有惰的一面,一无所有时会爆发出无限活力,一旦生存危机解除,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就“斗派"、“小富即安",就不愿意再“头拱地"去流汗,慢慢滋生出官僚作风,管理上设置层级,思想上远离市场,行动上脱离一线。中国企业之所以“长寿"者稀缺,除了政治原因和企业成长受限等外因外,企业内部“一线文化"中的实干传承不到位,是民营企业成长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中国企业也出现“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二代"的传承厄运。

  “头拱地"的第二点是“坚定",我们坚持做品牌,就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这些年我之所以成为“斗士",完全是因为我首先是品牌的“卫士"。在国内做品牌太难,虽然我无数次地讲课,企业定位就是要意味着舍弃,选择做哪一部分市场,就必定要舍弃另一部分市场,皇明只做好用的产品,只做无安全隐患、能满足追求美好生活潮流的人们所需求的产品,所以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就像奔驰,选择了尊贵就要放弃大众化。但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到市场,看到行业那些用廉价低质产品占领的大部分市场,看到他人的销售份额一增加,就对品牌战略形成怀疑质疑,严重影响了品牌战略的执行。我在经销商会议和业务人员会议上三令五申做内部斗争,“头拱地"就要信念坚定,坚决做品牌,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类人不谋一条路,现在农民都进城追求“城市化",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了,如果谁还在这里热衷于“下乡",热衷于搞价格战,认为老百姓买不起,纯粹就是“乡巴佬"思想在做怪——以为世界的天就是他那个村儿的天,以为自己受穷别人也没“脱贫"。

  “头拱地"是一种耐力,是执行力的一种表现,在坚持大战略的思维下,无数次为达成目标而创新,无数次在碰壁后寻突围,其背后的支持就是坚定的信念,既相信春天播种秋天有收获的自然客观规律,也相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蔬菜的可行性。经商做企业的特点就是不能一劳永逸,过去的成功不能代表永远,要想保持基本的生存盈利和发展的持续盈利,就要适应不断变换的市场形势创新自己,每一种形势都是新的田地。每一块田地是否能收粮食,收多少粮食最终归结还是“头拱地"的力度,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世事如何变迁,敢想、敢干、实干、会干是永远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