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品牌就是一切吗?
关键词:洋品牌,策略,中国市场,品牌价值,星巴克
星巴克对于老外来说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对部分中国人来说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 随着星巴克的过度扩张,在地段嘈杂、装修格调远非舒适惬意,曾经的“咖啡大使”——星巴克员工也已疲惫冷漠的星巴克店中,新晋小资与中产阶段开始觉得“星巴克体验”唾手可得;而老牌的小资与中产阶级也会觉得星巴克已蜕化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心中的品牌价值也越来越贬值了。
  明明这些洋品牌为了中国市场是调整了品牌策略的,但却说:“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定位……千万不要说我们平民化”;明明不是洋品牌的,却要有意认一个洋爸爸,然后显得自己为了中国市场“卑躬屈膝”,其实除了认爹,什么都没有做。

  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洋品牌”,其实现在这样说,多少显得有点老土了。就像很多在中国混的洋人,尤其是只能教授一点英语的洋人,多半是在国外混得不怎么样的。很多所谓洋品牌在国外其实也就是中流水平。

  但是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国外品牌完全可能另唱一种调调。

  当然,这样的状况让一些洋品牌高兴,却也让一些伤心。比如专题里提到的宜家,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定位在奢侈品类别,但莫名其妙地就被中国市场冠以了某种小众生活的代表,于是从2002年起开始通过改变采购、物流、生产渠道等办法不断降价,改变品牌定位。

  同样伤心的还有星巴克,这个在美国每条街,甚至荒芜小镇都能见到的咖啡馆,在中国不但有他们在全球面临的过度扩张问题,还有定位“妖魔化”的烦恼。

  “品牌”是不是一个有高弹力的东西?应该是的。中国是一片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也是。当下的金融风暴让全球的汽车生产厂家都唉声叹气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仍然保持增长势头;数据调查显示,中国女人最愿意自主手里的钞票;爱凑热闹的中国人永远都能让商场里人头攒动……

  洋品牌该在这个市场怎么做?专题里选取了宜家和星巴克两个例子,配以两个营销专家的讲解,管中窥豹。

  相信,很快,这样的讨论就会消失,不可避免的全球市场一体化会将所有品牌拉到一个平面上来撕扯拼杀,那时候就没有什么“洋”,什么“土”了。

  有句名言: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站着,我们跪着。而于洋品牌而言,想不想做“伟人”?是打算让消费者自己悟到“站、跪”之理,还是品牌自己改变姿态?这是他们在当前的中国市场必须考虑的问题。

  星巴克你也不能讨好所有人

  星巴克对于老外来说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对部分中国人来说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

  随着星巴克的过度扩张,在地段嘈杂、装修格调远非舒适惬意,曾经的“咖啡大使”——星巴克员工也已疲惫冷漠的星巴克店中,新晋小资与中产阶段开始觉得“星巴克体验”唾手可得;而老牌的小资与中产阶级也会觉得星巴克已蜕化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心中的品牌价值也越来越贬值了。

  “如果我不在办公室,那就在星巴克;如果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这据说是在热爱星巴克的拥趸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

  星巴克初进中国之时,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喝一杯星巴克咖啡显然要比买一件“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国际名牌内衣更加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