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加盟还需谨慎考虑
关键词:洋品牌,加盟,谨慎,考虑,提示
国内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对于这些“洋特许品牌”普遍抱以较高的热情,但需要提醒的是:较高的进入门槛及海外品牌本土化的问题都是国内投资者所要谨慎考虑的。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美国特许经营前200强中已经有60家进入中国,而前20强里,已有13家进入中国市场。
        看到《中国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的利好消息,越来越多的国际特许经营品牌准备进入中国市场。近日,来自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时装品牌Cool Cat、Café Coton、Cache-Cache以及包括世界杯(FIFA)、迪士尼 (Disney)等在内的国际顶级授权许可品牌纷纷出现在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的海外加盟商机洽谈会上。记者发现:国内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对于这些“洋特许品牌”普遍抱以较高的热情,但需要提醒的是:较高的进入门槛及海外品牌本土化的问题都是国内投资者所要谨慎考虑的。

  “分特许”进入门槛较高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美国特许经营前200强中已经有60家进入中国,而前20强里,已有13家进入中国市场。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估计,条例出台后,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国际特许经营品牌进入中国,除美国外,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的特许企业也跃跃欲试,准备登陆中国。

  裴亮与众多国际特许品牌有着广泛的接触,他在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分析后表示:餐饮企业依然是主体,其次是酒店业,然后是房屋中介、便利店、旅行社等领域的品牌,主要的趋势是行业的拓展面日益加宽,但区域目前还是以一线城市为主。

  过去的实践表明:大量的洋特许经营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采取的是“分特许”方式,即在中国找一个合作伙伴来代理其品牌在中国开展特许经营业务。裴亮认为,这类企业占到海外品牌的60%以上,他们选择合作伙伴,除了要求国内投资者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外,还要有良好的政府关系。

  “资金实力是最大的门槛,”裴亮表示,国际品牌在分特许上往往要价较高,而且价格弹性不大。比如对方要价100万元,国内企业却试图砍到50万元,这样合作往往在价格谈判环节卡壳。

  即使谈判成功,在合作开始后,国内投资者还会遇到人才瓶颈的问题。目前在特许经营领域内,国际性的人才比较缺乏,很多机构或投资者有能力引进洋品牌,但在国内落地时,却在很多环节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执行,这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合作的成功率。

  甄别品牌也需要投入

  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王晓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特许企业在境外,具备两店一年的条件,就可以在国内开展特许业务。目前商务部正在研究公证的方式,由行业协会参与证明的方式来解决外资特许经营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的资力问题,投资人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获知外资特许企业的相关信息。

  但是,在汹涌的特许潮和洋品牌大军中,也混迹着一些假洋品牌或者准洋品牌,这些假洋品牌或者准洋品牌的体系成熟度、研发能力与真正的海外成熟特许经营品牌还有很大差距。裴亮提醒投资人:一分价钱一分货,企业要甄别出项目的优劣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比如去海外考察就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还需要对这个品牌所在的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现状以及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比较,因为有些洋品牌在其总部市场运作时较好,但换到中国市场后,却遭遇“水土不服”,这样的例子在这几年并不少见。艾德熊、派派思、赛百味等国际特许品牌都是在本土化环节遇到了困难,从而限制了其在中国市场拓展的速度,有的品牌甚至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

  凡佳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丹阳认为,在与这些“洋特许品牌”谈合作的过程中,揣摸对方的心态也是一个防范风险的办法。洋盟主是想长期扎根于中国市场,还是想利用中国合作伙伴的钱来为自己赚钱,这两种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只有那些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有长期的打算,真正能为本土化而做到消费者调研、产品研发、加盟商管理以及物流等多方面努力的,才有可能将自己和加盟合作伙伴一起带向成功。
 
  提示

  特许经营有两种方式:直接特许和分特许。分特许是指特许方将一定地域内的独家特许经营权授予总受许方,总受许方可以将特许经营权再授予分受许方,也可以在该地域内设立自己的网点。

  如美国某公司欲在中国内地以特许经营方式开展特种行业的培训服务,它特许一家公司在中国进行分特许,即授予其在中国境内的独家特许经营权,总受许方可以再授予分受许方从事特定行业的培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