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义乌大学生创业:人人都可以做老板(二)
关键词:义乌,大学生创业,网络创业,创业基地
最近,小小的义乌工商学院实现“大奇迹”,成了2009年毕业生漫漫就业途中的“指南针”。大学生毕业人人都能当老板!网络创业可以零成本、零经验!应届“学生老板”开网店最高月入四五万元!

  “一个杨甫刚抵几十个大学生”

  这句话出自庞海松之口,学校“创业学院”院长何少庆也强调过一次。

  他们口中的杨甫刚眼下是学生们的创业偶像,媒体眼中的成功典范。就是他,触动了该校影响深远的网上创业模式。

  一年前,国贸专业的杨甫刚提交了一份退宿申请,引起了校方的注意。按规定,在校学生不允许校外租房。后经了解,他自从在淘宝网上开店后,生意越做越大,宿舍里已堆不下他的货物,只好去租更大的房子。

  这个成功创业的典型令义乌工商学院的院长贾少华兴奋不已,立即特批同意。自1999年独立办学以来,他就极力主张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口号是“让自己拥有市场,为同学创设岗位”。时隔8年,终于冒出了“领头羊”。所以在杨甫刚店铺冲“皇冠”时,学校破天荒在水上报告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打出了祝贺横幅,并宣布这个学生的名字将永留校史。

  校方的倾情支持掀起了一股创业潮。在杨甫刚的带动下,陆续有上千名学生在网上开店,其中不乏佼佼者。学校趁势推出“创业园”和“创业学院”。作为准老板们的“老板”,何少庆院长自豪地告诉记者,只有月入过8000元且淘宝信用等级4钻以上的学生方能加入。首批学员共30人。

  “经济不景气,有些应届生月薪1000多元的工作也肯干,杨甫刚月收入四五万元,岂不是一人能抵他们几十个?”这句话没错,只是听起来有些其他的意味。

  上海同龄人态度迥异

  “到学校里走走,你会被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所感动。”采访初期,贾院长盛邀记者。事实证明所言非虚。

  在义乌工商学院内,随处可遇进货、发货的学生,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倾注其中。如果不是真金白银在交易,他们对待网络创业,就像是对待一门钟爱的课程。

  今年正月初八,学校尚未开学,许多同学已经赶来为网店开张。“他们平时除了上课就在这里。高校生没课都会睡懒觉吧?看看他们,每天早晨7点半就到了,一直忙到晚上10点。”创业园的指导老师龚昌义感叹,学生比老师还敬业。

  “学校强制他们周六离开创业园,放个假,放松自己。可这些学生会偷偷给自己加班,周六‘不是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在去那里的路上’。”

  就眼下而言,创业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远大于金钱的诱惑。好比杨甫刚,中学时追求时尚,曾千方百计骗补课费去买衣服。如今,用老师的话说:“他一年只换两套衣服,太忙了。”

  与义乌学生的热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上海的高校生明显对这类卖小商品、杂货的网上创业不感兴趣。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的高树斌是较早在沪上高校生中推广网络创业的老师。作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的主任,他曾雇佣学生为自己的网店工作,并把自己的产品提供给他们,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尝试着做生意,但收效甚微。高老师也曾开设相关选修课,但一学期后取消了——因为反响并不热烈。而他为学生们创造的其他机会也没得到太积极的响应。

  站在与学生最近的距离观察,他对在沪推广“大学生网络创业谋生”的模式并不乐观:“现在的学生普遍没有危机感,也没有赚钱的欲望。”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今天。

  另有一组有趣的对比。去年,淘宝网曾委托“五加一”证书培训中心在上海开设了“网络创业讲座”。但结果显示,该讲座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首场吸引来的600人大多是毕业多年、职场失意的“老人”。而几乎同一时间,义乌工商学院拟办了一届“淘宝网店挑战赛”,校方想请淘宝专家来讲课,“可他们只派了一般的团队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后者一鸣惊人,成了淘宝网的超级大招牌。3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亲临参观,只是目前为止“我们与淘宝没有任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