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先生漂亮转身 麻袋装钱的富豪
关键词:国通,书法,创业,防腐保温,水管
坐落于成都市九江镇工业开发区的成都国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看上去并不起眼。谢志树的办公室更简陋得“不像话”,不足30平米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和资料储藏柜等简单家具。或许墙上的两幅书法相比之下更加醒目一些,这是他的得意之作。

  当谢志树将自己创作的《半闲集》、《大风集》等书籍摆在面前,你或许会感到陌生:这位62岁的老人是谁?

  也许谢志树永远不能在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另一个领域取得的成绩:作为最早一代涉足防腐保温和给水管生产领域的商人,他通过多年打拼,目前已是千万富豪。

  无论怎样看,这位老人也无法与千万富豪画上等号——

  平民富豪更像个老师

  坐落于成都市九江镇工业开发区的成都国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看上去并不起眼。谢志树的办公室更简陋得“不像话”,不足30平米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和资料储藏柜等简单家具。或许墙上的两幅书法相比之下更加醒目一些,这是他的得意之作。

  谢志树穿着一席白色衬衫,慵懒地坐在靠椅上,稀疏的头发也不加修饰,随意地歪斜在两边。就像那些文人一样,他不追求豪华轿车,也仅拥有一套用于居住的住房;除了约见客户外,更与高档餐厅“绝缘”。无论怎样看,这位老人也无法与千万富豪画上等号。“事实上,朋友们都认为我更像教书先生。”他说。但实际上,这位62岁的老人不仅拥有年产值数百万元的给水管生产厂,还在成都开设了一家钢塑排水管设备生产厂。另外,他还拥有一家社区医院以及一个大型批发市场。

  这样的反差,令人惊讶。听听他的解释:“我不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我做生意、做文学,都是为了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或许,正是这种追求自我价值的想法,成为这位六旬老人依然奋斗不止的动力源。

  摔掉金饭碗,他向朋友借了两万元接手了一家果汁饮料厂——

  初次下海亏损一万多

  如果不是当年“扔掉”国有企业优厚的待遇,或许现在谢志树能在文坛上有更大的作为。这是谢志树最为遗憾,也最为庆幸的抉择。

  1970年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拥有高学历的谢志树顺理成章进入贵州铝厂,成为一名拿着高工资的技术骨干。10年后,他又进入中石油,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1987年,捧着金饭碗的谢志树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下海经商。在家庭会议上,谢志树的想法遭到全家人的激烈反对,但他下了决心。理由很简单:酷爱发明的他当时已经拥有一些技术专利,但在国营企业,他的创造没有用武之地。

  在向朋友借了两万元后,1987年底,谢志树到简阳接手了一家破产的果汁饮料厂。原厂长将机器设备、工人甚至是销售渠道一股脑给了他。谢志树雄心勃勃,他希望能从这里挖到第一桶金,然后“曲线救国”,为自己的那些发明找到启动资金。

  但成为果汁厂厂长后,谢志树发现,情况远不是那么一回事。工人每月的工资、机器设备的检修、原料的采购,这些全需要本钱。每月近3000元的固定支出,以及迟迟不见增长的销售市场,令他感觉捉襟见肘。“有时候,我不得不在路上拣螺丝钉,用来对设备进行维护。”

  一年后,谢志树净亏损一万余元,饮料厂再次关门。

  带领一群农民工全国各地打“游击”,他成了千万富翁——

  尝到甜头麻袋装钞票

  在家里闲了两个月,谢志树如坐针毡。他想起了自己原来在贵州铝厂和一家硫酸厂的朋友,希望能从朋友那里接到一些防腐保温工程项目。他说,当时从事防腐工程的人,大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这是我的优势。”

  就这样,谢志树带领一群农民工当起“游击队”,干上了防腐工程施工。第一单生意,谢志树赚了6万余元,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多的现金,开心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便搭上从贵州返回成都的火车。“那时还没有百元大钞,我便将钱全部装进麻袋,打成两捆,扔上火车的行李架。”他笑着说。

  从此以后,谢志树便认定了防腐保温材料生产和工程施工这一项目。他开始带领“游击队”,奔波于全国各地给人干刷油漆、搞保温的营生。源源不断的订单,让谢志树在第一年里挣了50余万元。有了这么多钱,怎么花?家人觉得可以买车、买房,但谢志树否定了。他在成都百花8组开了一家防腐保温材料生产厂。带材料施工,这能帮他节省40%的成本开支,而工厂也销售防腐保温材料,一举两得。

  1997年,谢志树的保温防腐生意做到了北京、天津、长春等多个城市。就是在那一年,他成了千万富翁。

  既有技术又有眼光,该离开时他绝不拖泥带水——

  果断转身年赚200万

  不过,当谢志树拿到财务报表后却眉头紧锁。当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并未出现大幅增长,而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甚至大幅下降。

  或许,是离开的时候了。当他在国外一期杂志上看到塑料给水管时,眼前一亮。当时,整个市场还在普遍使用钢制给水管。“塑料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国外早已普及,这是个大生意。”谢志树立刻转行。这一次,工程师出身的他再次发挥专长,很快,塑料给水管研制成功。

  如今,全国的给水管基本已是塑料管,谢志树再次大赚了一笔。他透露说,给水管在当时的利润高达30%,仅2000年便为他带来了200多万元的纯利润。

  2005年之后,市场再次风云突变。原材料价格飞涨,塑料给水管市场被“做穿”,谢志树再次感到了压力。

    于是,谢志树将给水管厂搬到了西藏,“那里仍然有发展空间。”而他又盯上了钢塑排水管道。这会是又一个“蓝海”吗?谢志树给予肯定的回答。“目前城市、工厂所用的排水管大多为水泥管或者纯塑料管。”他说,两者都存在问题。而钢塑排水管在使用寿命上则会长上许多,同时价格也与上述两者趋同。“这当然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对于自己做出的决定,谢志树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