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大学生当窝头大王
关键词:大学生,窝头,创业,食品,品牌
“我们不做小作坊,已经通过了验收,各种手续齐全,既然要做吃的,就得在卫生和质量上放心。”王飞说,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有别于馒头生产小作坊的产品,他们不仅注重产品质量,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而且还特别注意产品的外包装,请人专门设计了注册商标的包装袋和包装箱。

    河南23岁大学生当"窝头大王"

    北大才子卖肉,复旦毕业生卖鸡蛋……

    看着大学生走出校门自己当老板的例子越来越多,河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飞也放弃就业,选择了“创业”——卖粗粮窝窝头。

    大学生捏起杂粮“窝窝头”

    今年23岁的王飞是河南鹤壁人,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就开始忙“创业”了。

    “很多朋友当上了老师,但我不喜欢,觉得那样很受束缚。”选择项目时,王飞找了让人很意外的项目——粗粮窝窝头。

    “城市里杂粮食品很少,都说吃点杂粮对身体有好处,我就想起了自己家里常常做的窝头,这个能不能做成产品卖?”就这样,王飞在毕业前夕,萌生了开家杂粮食品公司的想法。

    当其他同学都忙着到处找工作时,王飞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开始了市场调查,有多少人想吃杂粮窝头?在哪里能买到这种产品?市场需求量有多大?

    王飞在沙门村租了一间民房住下,每天早出晚归跑遍了郑州市大大小小的超市、便利店、居民区,发现除了几个大型超市有卖杂粮食品之外,其他地方都很少有卖的。

    “考察之后,我觉得,能成!”当王飞得知有不少讲究健康饮食的市民和中老年人喜欢吃粗粮食品,但又对街上摆摊销售的窝窝头味道不满意、质量不相信的情况后,他就从家人、朋友处筹集了十几万元创业了。

    不甘心做“小作坊老板

    在沙门村的一个小独院,就是王飞的“根据地”,在他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份9个人的员工名单。1名会计、1名技术员和6名工人,王飞自己既是老板又是销售人员。

    操作间内,穿着整洁的员工麻利地手工捏制窝头,捏好的窝头分红薯、玉米、绿豆等不同类别分别上锅,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窝头就成了。

    “我们不做小作坊,已经通过了验收,各种手续齐全,既然要做吃的,就得在卫生和质量上放心。”王飞说,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有别于馒头生产小作坊的产品,他们不仅注重产品质量,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而且还特别注意产品的外包装,请人专门设计了注册商标的包装袋和包装箱。

    王飞的员工全都比他年龄大。别人眼中的“毛头小伙”能撑起一个像模像样的公司,除了敢想敢干之外,“以身作则”也感动了给他帮忙的伙计们。

    “一般早上我们8点开始制作,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做窝头的杂粮面都是自己磨的。”下午的时间跑超市推荐产品、联系销售点,这个“小老板”更像个打工仔,能吃苦肯吃苦。

    想把“窝窝头”卖到北京去

    “一袋6个窝头的粮食成本是0.8元、包装0.18元,加上运输人工等算下来一袋的批发价1.3元、零售1.5元。”王飞认为,只有多销才能赢利。

    “我算了一下,每天卖够1000袋才能保本,但现在每天只卖300多袋。”为了突破销售瓶颈,他想出一个办法:寻找各社区的空闲居民,利用社区优势做窝头零售员。

    “现在我发现仅仅在超市代卖还是不行。我打算在各个居民社区内请一些空闲的居民‘合作’,让他们在自己的社区内卖窝头。”这个社区直销计划,是王飞借鉴其他产品抢占社区渠道而得来的想法。

    “我要像三全、思念一样做自己的品牌,目光决不会只放在郑州,将来在北方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北京在内都要建分厂……”王飞憧憬着自己的创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