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技园“1号会员”的创业融资故事
关键词:清华科技园,创业,融资,故事
姜晓丹说:“慧点成立早期,我们真是不知道什么叫经营企业。我们那会儿所看到的经营模式都是教研组,专做科研的,什么叫企业不知道。清华科技园孵化器的成立实际上聚集了一拨儿企业,我们那拨儿是17家,大家都是学生出身,没有创业经验,我们在沙龙的互相交流中得到进步和提升。应该说,我的整个企业管理经验,是在清华科技园的生存过程中逐渐摸索学会的。对于我的创业,它是一所学校。”

  日前,笔者从“清华科技园新成果展”上了解到,一家由10名清华学生创办的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自身的艰苦努力以及清华科技园的“孵化”下,成为清华科技体系里面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

  据了解,该公司于1999年8月份作为大学生企业进驻清华科技园,是首批进入清华科技园的企业之一,其总裁姜晓丹笑称它是清华科技园的“1号会员”。目前,该公司拥有正式员工3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占31%,公司总注册资金为人民币4000万元。

  创业始于课题研究

  说到创业,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汤涛说:“其实我们走这条路是有机遇因素的,它的起步跟别的创业公司不太一样,它最初在清华的时候是一个研究中心。”

  1996年清华成立了一个中心,叫做清华信息产业中心,是广东省科委、南海市政府和清华合办的,做Internet研究。当时清华大学每年举办一个“南海杯网络设计大奖赛”,征集各种各样的网络设计。汤涛说:“那时候的作品跟现在比可能很幼稚,把几台机器联在一起干一点事情就已经很不错了。”

  据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姜晓丹回忆,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三八妇女节”舞会,女友是舞会组织者,他带了一帮哥们儿去捧场。可他们都不爱跳舞,就在门口聊天,聊着聊着就决定要“一起干点什么”。这次舞会之后,他们经常凑在一块,做一些研究、想一些点子,最后选择了“集成化办公桌面环境”的课题研究,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因为一共有7个人参与研究和系统开发,所以他们就把这个系统叫作“北斗”,“这是慧点之前第一个产品原型”。后来,这套系统参加了学校1997年举办的“南海杯”软件大奖赛,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上万元奖金。

  “从这以后,我们进入了清华这个信息产业中心,一直做到1998年。”而在这以前,他们所做的事情都跟学生创业没有很大关系,只是课外科技活动。“这个中心给慧点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它是以科研为目的的,气氛很活跃,而且可以接项目。”姜晓丹说。

   瞒着学校创办公司

  进入清华信息产业中心之后,他们不断对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人数也由原来的7人增加到10多个人。可是,姜晓丹说:“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们都突然感到一种危机:如果我们就以毕业为终点,我们庞大的开发计划和即将问世的产品很可能胎死腹中,因为毕业之后,要把大家聚到一块很难,出国的出国,进外企的进外企……”当时,他们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开发方面,于是,在毕业前,1998年8月,姜晓丹、汤涛等10名同学共同出资50万元,注册成立了“慧点科技”。

  据姜晓丹称,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身为总裁,他每月只有800元工资,而香港一家大公司给他开出了50万元的年薪,还承诺送他去美国读MBA,但他还是留在这个团队里继续创业。

  对于成立公司一事,姜晓丹笑称有点“糊里糊涂”:“注册公司的时候,我们找了一家公司代理注册,信了人家说在某远郊区县有税收优惠等诸多好处,便将注册点设在了那个地方,后来才知道那儿的税收比海淀区还贵,而且与那里的政府机构打交道比客户还难,仅申请高科技企业和三减两免就让我们跑了无数的冤枉路。直到一年后,我们才将注册点迁到海淀区。”

  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有单可以接了,但这时候他们正面临研究生毕业,准备答辩,所以压力很大。“毕业以后,大家全身心扑在公司上,研发能力增强,也多接一些单来做,公司规模开始扩大,从原来的十几个人扩大到二十几个人,在这期间,投入做新产品。”据汤涛说,他们那时候做公司不敢像现在的学生创业那么大张旗鼓,公司做了一年,学校和老师都被他们瞒得严严的。

  没有收入,只有投入

  姜晓丹说:“真正一头跌进商海之后,我才开始意识到做企业竟然是如此的艰难。在‘慧点’刚刚起步到逐渐发展壮大的那段时间里,艰辛的程度难以言表。”

  “50万元的创业资本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不小的数目,但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尤其是还处在研发期的企业而言却是微不足道的。这段时间没有收入,只有投入。开业购置设备和装修花去了5万元,每个月房租支出2万元,虽然我们每个月仅给股东800元的生活费,但工资杂费支出仍要3万多元,还有各种各样的支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1999年底公司便出现了一次严重的现金流断流。”

  “虽然我们可以停发股东的工资,但员工工资可是一分钱也不能欠的呀!我还记得连续3个月,每个月支付工资的日子都成为我最黑暗的一天,我至今仍忘不了那段时间早上起来坐在床边,打电话向家人、向朋友四处借钱时,在我脑子里涌过的绝望和悲观的念头。”

  融资困难重重

  姜晓丹说:“痛定思痛,我明白了办企业的道理,明白了现金流之于企业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融资的过程是艰苦的,你需要迅速掌握包括企业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大量的管理知识,并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写成有足够说服力和可以执行的商业计划书。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充沛的体力和坚韧的意志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挑剔的投资者。”

  据汤涛说,他们那时候融资面对的另一个困难是投资人只知道投资,不知道什么是风险投资。“几乎每星期都有几拨儿投资人过来跟你谈,但由于他们大部分人过去都是做房地产、期货、建筑材料等传统行业的,所以用一种很陈旧的眼光来看待创业。他们不是想做‘风险投资’,而是仅仅想投资。比如我这个公司价值是50万元,他们看了一眼想一想:那我是不是投资100万就可以控股呀?在他们看来,对一家价值50万元的公司投资100万元,他们至少应该占51%以上的股份,而公司这边哪怕只占30%的股份,公司也占了很大便宜。而当时我们公司估价是1000万元,我们说我们公司值1000万元,他们说不能接受这个价钱。”

  获得2800万元风险投资

  不过,姜晓丹说:“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经过几十个不眠的日子,经过十几稿的商业计划书,2000年底,我们终于与一个国际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达成了投资意向。但事实是残酷的,IT业经过一段绚烂的泡沫阶段,迅速跌入冰冷寒凉的低谷,我们经过一年努力所换来的投资意向书也永远地停在了纸面上。”

  “不是没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不是没有过觉得梦想就要破灭的时候,但是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告诉我:坚持,只要坚持,你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抖擞起精神,调整了公司的规模和方向。”又经过一年努力,姜晓丹终于挺了过来:“2002年春天,在IT行业一片冰冻的时候,我们却以1.4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估值成功地获得了28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

  “清华科技园给了我们很多东西”

  说到今天取得的成功,姜晓丹说:“清华科技园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硬件环境,还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帮助我们进行技术转化和市场开拓,使我们能够在短期内成为国内一流软件企业。”

  据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介绍,创办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于1993年提出来的,1994年开始建设。“建立一个科技园可以增强清华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它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是把它的知识、它的创新进行传播。”

  姜晓丹说:“慧点成立早期,我们真是不知道什么叫经营企业。我们那会儿所看到的经营模式都是教研组,专做科研的,什么叫企业不知道。清华科技园孵化器的成立实际上聚集了一拨儿企业,我们那拨儿是17家,大家都是学生出身,没有创业经验,我们在沙龙的互相交流中得到进步和提升。应该说,我的整个企业管理经验,是在清华科技园的生存过程中逐渐摸索学会的。对于我的创业,它是一所学校。”